新闻中心
News
分类>>Bsports官网建议提案
Bsports官网建议提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列入重要内容,德州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提出“以宁津、乐陵、庆云为重点向东北延伸”的区域协调发展具体举措,为推动三地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机遇。乐陵、庆云、宁津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在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为加快推进三地一体化发展,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动规划融合,共同开启科学规划、协同发展的新征程。建议从德州市级层面统筹考虑,加强顶层设计,把乐陵、庆云、宁津协同一体化发展纳入德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实施内容。推动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强化对区域的引领和服务辐射作用,共同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推动设施融合,共同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城市经济联合体。建议围绕三地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帮助争取上级支持,加快破除制约区域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整合项目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改造提升乐滨疏港公路(大庆路),建设提升马颊河北岸堤顶景观路、漳卫新河南岸堤顶路、枣林游览区至庆云海岛金山寺旅游路,改善乐陵北部通行条件,促进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夯实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
三、推动产业融合,共同构建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议加快产业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泰山体育(国际)产业园、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医药化工产业园、调味品产业园、五金机械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作用,建立园区共建、政策共用、项目共招、税收共享等机制,促进三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形成“拳头”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促进要素集聚,加大高层级、有影响力服务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强化对周边县市辐射,弥补冀鲁边区域城市功能缺位,形成南北承接、东西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四、推动全域融合,共同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议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三地结合部及腹地延伸覆盖,推进三地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体育文化、特色农业、健康产业,形成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发展增长极。依托乐陵红色文化旅游区、庆云渤海军区教导旅红色展馆、宁津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等,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拓宽发展路径,推进千红湖片区整体开发等项目建设,打造庆云、乐陵、宁津“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展馆群、多样化文旅融合资源高地,并策划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通三地旅游公交专线,互设文化旅游标志,联通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片区,一体化推进三地全域旅游发展。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乐陵庆云宁津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动乐陵庆云宁津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我市区域协同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支持三县市协同联动发展,已列入《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已于4月29日以德政发〔2021〕4号文件正式印发实施。
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篇章,《规划纲要》明确“加快构建‘一核聚能、一轴隆起、双翼联动、多点支撑’城镇空间布局”,“双翼联动”其中一“翼”以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为重点向东北延伸,规划中明确“鼓励乐陵市、庆云县等相邻县市区探索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在各县(市)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布局篇章,引导各县市区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协同协作,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县域间产业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新局面。《规划纲要》明确三县市主导产业,庆云县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产业,乐陵市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绿色化工、现代物流产业,宁津县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鼓励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体育产业错位发展、协同联动”。
目前,三县市已在多方面开展合作,推进势头良好。2月27日,三县市签署加快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框架协议,建立了协同联动发展工作机制,将在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一体化、交通、文旅产业、体育产业、康养产业、冀鲁边红色文化、共建共享化工园区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3月28日,宁乐庆共同举办2021年春季人才劳动力招聘会;4月17日,宁津、乐陵、庆云、商河四县市精品文化旅游线日,宁乐庆对接京津冀产业招商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在衔接审核德州市交通、文旅等专项规划,重大项目政策争取等方面探索实践,将支持推进宁乐庆一体化发展列入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支持三地协同联动发展。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乐陵庆云宁津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贯彻落实《德州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市工信局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发展原则,广借外脑、深入调研、科学论证,高质量起草编制了《德州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Bsports体育官方网站、541产业规划等13个专业规划,着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链条化、市场化、智能化、资本化和协同化加快发展。
其中,《德州市产业集群及园区布局规划(2021-2025)》围绕“活力德州、智造名城”建设,衔接德州市“541”产业体系,在全市规划了9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市实体产业发展的主导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区、集群发展的示范区。规划以乐陵市、宁津县、庆云县为核心,发挥三地特点,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做强做大,推动体育器材全场景应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错位发展,以乐陵市为中心,打造全球竞赛体育器材供应基地;以宁津县为中心,打造全国商用健身器材产业基地;以庆云县为中心,打造全省体育健身路径生产基地。总体上,推动我市体育产业由模仿制造向品牌创新转型、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由单一制造向服务延伸转型、由竞技体育向“竞技+”大众体育转型,着力打造成世界级体育器材制造基地。
《德州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立足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器材制造业基础较好、体育服务业发展初见成效的产业现状,着眼解决体育产业龙头带动效应不足、业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遵照“巩固优势,特色发展,产业联动,业态升级,拓宽赛道,营造生态,开放合作,聚力共进”的发展原则,坚持“一带引领、三核发力、一圈覆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一带”即以乐陵市、宁津县、庆云县为核心,发挥三地特点和优势,形成相互协作、互为支撑的体育器材制造带,打造世界级体育器材制造基地;“三核”即以中心城区、乐陵市、齐河县为核心,基于市场和骨干企业基础,鼓励骨干企业向体育服务业拓展,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形成体育服务产业发力点;“一圈”即以主城区为核心,全面覆盖德城区、陵城区、市经济开发区、市新旧动能转化区,不断辐射禹城市、平原县等周边地区,打造“体育+”产业生态,融合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营造体育生态圈。
规划中提出,宁乐庆体育器材制造基地,要依托当地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商用健身、健身路径等器材;要紧盯创新型或高附加值体育器材产品,重点发展冰雪运动类装备、装配式新材料泳池、碳纤维自行车、人造草坪等;要加快培育产业主体,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中小企业;要发挥资本助力作用,培育一批上市公司,组建德州体育产业基金;要建设一批专业产业园区,建设2-3个体育特色小镇;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研发创能力,促进技术交叉融合;要实施体育产业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体育器材制造智能化升级;要集中资源和力量招引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效益优的体育产业重点项目;要加大多层次人才招引力度;要推动体育产业与事业融合发展,即场景化、集群化、智能化、资本化、品牌化发展。场景化发展是指打造德州体育器材的全场景应用,实现对健身房、体育场馆、学校、公园、商业综合体、家庭、养老院、康复中心、学校等场景的全面覆盖,构建体育器材多场景的一站式体验与采购基地。集群化发展是指引导各县(市、区)体育器材企业集群化发展,以乐陵市为中心打造全球竞赛体育器材供应基地,以宁津县为中心打造全国商用健身器材产业基地,以庆云县为中心打造全省体育健身路径生产基地,加快完善集群内的配套设施建设、形成集群内的分工协同。智能化发展是指推动体育健身器材增加智能传感功能,构建体育爱好者的大数据平台;进一步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体育器材生产制造数据化与智能化升级。资本化发展是指鼓励泰山体育、迈宝赫、宝德龙、盛邦体育等骨干企业加快上市,推动我市首家体育器材上市公司进入国内前三。品牌化发展是指为助力“德州体育器材”品牌叫响全国,依托品牌影响力向家用2C端市场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实施“品牌赋能+代工生产”模式,进而壮大产业规模。
下一步,市工信局在德州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委员会领导下,发挥体育产业链链长制作用,不断完善“十四五”规划矩阵布局,统筹规划体育产业项目、土地、园区、招商和政策资源,协调解决发展过程存在的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推动体育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实现体育产业规划配套“四个一”落地措施。即每个规划印制一份规划文本、制成一个PPT、录制一个讲解视频、培养一个专业讲解员,有针对性通过现场培训、上门讲解、网络授课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产业链规划的指导和服务。
乐陵、庆云、宁津一体化发展是今年2月正式提出并签约,市文化旅游部门将大力助推三地一体化发展,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在《德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中,明确构建三大集聚区,乐庆宁集聚区是其中之一,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协同发展战略,发挥经济基础、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展现齐鲁枣乡、冀鲁边区特色,以文化体验、休闲康养为主打产品,打造红色文化、杂技文化、金丝枣文化、商贸文化特色文化旅游区。
一是融合打造冀鲁边红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宁乐庆作为冀鲁边老区核心区和发起区的红色历史,传承发扬“冀鲁边”红色文化,塑造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叫响“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的红色文化品牌,对宁乐庆境内所有旧址进行修复、还原、展示,建设红色旅游路线,打造红色文化高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人文精神,编排上演冀鲁边抗战精品舞台剧目,丰富夜间旅游项目。
二是推进文旅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连优势,深挖文旅资源,加强宣传推介、景区标识和旅游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要素流通,依托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乐陵千年枣林游览区、庆云“两河四岸”风景区等龙头项目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平台,积极打造精品路线,提升文旅服务质量,合力推动三地文化旅游事业协同发展。
三是加强非遗保护和宣传推介。乐宁庆许多非遗项目有共同之处,且非遗保护传承及开发工作效果十分突出。下一步将促进三地文旅部门加强交流和培训,互相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做好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开展非遗展演大赛、传统美食节、精品旅游线路摄影联展等活动,打造品牌化文旅活动。同时支持利用山东省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乐陵“枣博会”、宁津“蟋蟀文化博览会”、庆云“消夏艺术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开展三地非遗项目联合展示、表演,以及三地特色文旅产品推介。
目前,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已经初步规划了三条2021年“宁乐庆”三地协同联动发展分域推动规划文旅线路:
一是红色研学旅游路线:宁津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宁津杂技蟋蟀谷“大刀传奇”演艺—文化艺术中心大刀记馆、红色展陈馆—冀鲁边区纪念园—文庙—孙轶青艺术馆—千年枣林景区—冀鲁边拓展训练基地—庆云纪念馆—八极拳博物馆—柴林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二是红色教育旅游路线:宁津杂技蟋蟀谷“大刀传奇”演艺—宁津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传统教育基地—崔杨抗战纪念馆、崔杨艺术写生基地—冀鲁边区纪念园(含枣林书院)—文庙—孙轶青艺术馆—邢官庄余志远纪念馆—大孙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庆云纪念馆—八极拳博物馆—柴林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三是休闲旅游路线: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艺术中心蟋蟀馆、非遗馆—康宁湖文化风景区—千年枣林游览区—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碧霞元君故居—大孙生态采摘园—龙悦生态园—泰山体育博物馆—梁锥希森新村—海岛金山寺—八极拳博物馆—沃森农业观光园。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乐陵、庆云、宁津一体化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乐陵、庆云、宁津在地理、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乐陵市还是《山东省西部隆起带规划》确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加快乐陵、庆云、宁津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破除冀鲁边界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形成区域经济新引擎,带动交界地区发展;有利于加快鲁西北地区、德州市东北区域经济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加高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省内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验示范。您提出的规划融合、设施融合、产业融合、全域融合等意见,具有较强的现实紧迫性、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我市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具体落实,并提请上级部门在上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支持。
庆云乐陵宁津三县市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省会经济圈等几大重大发展战略的连接带,机遇叠加效应明显。近年来,我局积极当好交通先行,进一步放大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将德州打造成为南融北接桥头堡和东引西枢纽,为我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和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统筹发展的叠加效应,以融入京津冀第三都市圈层为目标,积极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启动建设一批交通运输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连接京津冀地区与我省区域的复合型交通运输大通道和枢纽节点,全力将我市打造成为鲁西北、冀东南区域的龙头交通运输枢纽,在促进我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当好先行。
(一)进一步完善交通网建设。铁路方面,积极推进将德州至沧州城际铁路列入京津冀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山东省综合交通网规划,将德州东站打造成为连接京津冀、雄安新区、省会经济圈等几大战略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积极推进聊城-德州-黄骅铁路规划建设,打通新的货运出海通道。高速公路方面,重点加快推进京台高速德州(鲁冀界)至齐河段改建工程、德上高速京台高速至G105段新建工程、济南绕城二环线西环北环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德高高速临邑至武城段、德单高速德州至高唐段、济南至宁津、庆云至章丘等项目前期工作,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国省干线方面,以新国道网调整为契机,加快我市境内国道升级改造力度,重点加快新G104、G339、G340、G240、G233等路线建设,进一步密切我市同京津冀区域交通联系。农村公路方面,加大连接我市与京津冀区域的县道升级改造力度,重点加快乐滨公路、海兴至庆云至惠民公路、郝王庄至郑口公路等项目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支持政策,加大京杭运河、漳卫新河上生产桥梁改造力度,进一步密切两岸经济往来。
(二)加强交通产业承接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高铁新区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德州高铁东站功能,加强枢纽场站间衔接,积极发展旅客联运,加强高铁东站及周边交通管理,完善高铁与公路、城市交通、私人交通及航空便捷换乘的集疏系统。将高铁新区打造成物流及信息化技术孵化基地,承接京津冀地区小微型物流企业,孵化基地可为进驻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以及法律、会计、审计、专利、管理、设计、市划、营销等咨询服务,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协助孵化企业和商户申请各项扶持资金和创业基金,享受鼓励创业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
(三)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交通”模式。积极融入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推动我市与京津冀区域铁路、公路、民航以及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组织、票务和售票系统衔接,实现客运联程联运和货运一票到底。积极推进我市与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互联互通,推进芯片(金融IC卡)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
(四)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网,推进区域公交便捷换乘。在开通济齐公交、德平公交、德陵公交等城际公交经验基础上,研究开通我市对接京津冀区域的跨省城际公交线路。以京沪高铁德州站为依托,推动智轨、城市道路、公交系统等与综合客运枢纽紧密衔接。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提高公共汽(电)车的进场率;推进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鼓励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应用,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保障公共交通运营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五)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德州市定位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围绕这一功能定位,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基地。基地集农副产品速冻、冷藏、预冷、交易、加工、配送、信息、检验检疫、电商交易、第三方物流、金融配套为一体,构建一体化研发中心、交易中心、检验检疫中心,积极融合“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实现果蔬、禽蛋、肉类、水产品等生鲜农副产品一体化专业服务,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农产品。
(六)积极推进内河航运。围绕天津成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定位,积极推进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和漳卫新河通航前期研究工作。规划建设京杭运河德州港、漳卫新河庆云港,逐步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和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内河航运体系。同时,以京杭运河申遗为契机,加快德州古运河风景区建设,打造德州文化、旅游新景点,促进我市成为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七)加强交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德州市定位为“劳动力输送基地”。围绕这一功能定位,重点加强交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一是依托重大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和科研设计、大专院校,加强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二是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运营管理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培养。
(一)统筹协调发改、财政、土地、交通、环保等部门,统筹推进三县市交通一体化发展工作。以改革创新为统领,切实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打破行业壁垒和市场分割,在综合运输体制、交通运输行业体制、区域交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二)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在燃油税返还额度外,对交通重点工程资本金给予专项补助,加大对三县市国省道改造、内河水运、农村客运设施、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投资支持力度。加大界河上生产桥及连接山东、河北两省重要县道升级改造力度。
(三)促进出台推进三县市关于现代交通物流、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城市公交、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发展、绿色交通相关领域的投资补助政策。支持三县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支持三县市发展现代交通物流,进一步扩大三县市甩挂运输试点企业覆盖面,支持三县市发展冷链物流。
(四)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努力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的融资模式下的有效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调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投融资体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民营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
(五)加大交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京津冀地区高附加值、高科技等实体联系,加大对京津冀地区招商力度。通过交通产品包装推介、建立交通融资平台等各类活动,出台科金产融合创新的完整规划,吸引各类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及各类专利成果落户三县市。